彩色的在線漢語字典上線了

蜘蛛網的在線漢語字典今天變成的了!!!
漢字條目, 解釋, 讀音, 例子等使用了不同的字體和顏色, 讓在線漢語字典前所未有的美觀和易讀.
新版本的字典不僅美化了界面, 更增加不少內容. 如新增加入的漢語大字典, 收入了常用漢字的古今字義, 繁異體寫法, 簡明的英語解釋和大量的詞組例句.
查漢字, 現在又有了更多的理由使用在線漢語字典!

發表在 信息處理 | 2 條評論

315晚會

如今, 有些人為金錢無惡不做. 社會上偷騙橫行. 用病毒木馬偷賬號密碼, 用電話騙錢, 中國移動為了提高收入幫騙子們群發短信. 小到市井小民, 大到世界500強大企… 全都為了錢. 他們的良心沒捨得放到腦後, 估計都存到火星上了.

騙子的”話術”之所以屢試不爽, 不在於言語的高明, 而在他們思想的坦然. 他們騙得光明正大, 或許因為有社會的混雜可以做為後盾, 又或許因為有被騙對象的貪婪可以安撫他們的內疚. 被騙過的再去騙人, 騙得何等理直氣壯? 國企在騙人, 個體的騙子怎麼不心安理得?

整治這些問題, 哪是315晚會, 哪是工商局, 哪是武警公安能做的事?  一方面在處理這些現象, 另一邊卻在宣揚經濟文化. 施肥者除草. 哪個電視里不是高樓林立, 天橋伴着彩燈? 哪個縣長不是在談引資開發, 搞活GDP? 哪個老太太不是在想着理財和保險, 防著兒媳并吞遺產? 社會之所以能有今天, 只能說政府的言論傳導的過於成功了, 鄧爺爺一呼十幾億應, 而且很多應得忠心赤膽, 不擇手段!

向西走!!!於是大家都試探着邁出腳步. 有人放下愛好, 有人放下故鄉, 有人放下親情. 走的人越來越多, 前赴後繼, 終於前看不到頭, 後看不到尾. 看到有人走的比自己快, 總有人想趕上去, 你追我趕, 終於大家越走越快. 終於, 有些人進化成了馬, 有些人進化成了牛, 它們狂奔了起來, 追趕者如無際河流. 人會扶起前面被撞倒了的人, 但進化的牛馬終於麻木了, 甚至不再能感覺到蹄下偶爾 軟綿綿的異物.  在慷慨激昂的樂聲中, 在飛揚的塵土間, 它們飛奔着, 追趕的是如此的激烈, 跑得是如此的投入, 終於, 它們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什麼, 從哪裡來和要到哪裡去…

發表在 我思我在, 某時雨集 | 一條評論

江湖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鴻圖霸業談笑間,不勝人生一場醉。

這首詩出自電影《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
江湖
這部電影也許是我最喜歡的武俠電影. 它是金庸, 程小東, 李連杰, 黃霑等諸多大俠的共同傑作. 改編自小說的電影往往很難成功, 因為很多時候原著不是電影的指引, 而成為視覺化過程的累贅. 但《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不但在一個多小時的作品間成功地表達了小說原著的思想精髓, 而且創造了很多獨立的文藝經典. 除了服裝, 音樂,場景畫面和打鬥場面之外, 電影中出現的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日益浮躁的商業化影視業中, 何時才能再次見到這樣好的武俠電影作品呢?

發表在 電影評論, 詩詞精選 | 一條評論

最新的淘寶網的搜索代碼

舊的代碼失效了, 下面的代碼是我從淘寶網摳出來的最新寶貝搜索代碼.
<form class="searchform" action="http://search1.taobao.com/browse/search_auction.htm" method="get" name="search" target="_blank">
<input name="q" size="20" class="s_query" accesskey="s" onmouseover="this.focus();" onfocus="this.select();" />
<input type="hidden" name="at_topsearch" value="1" />
<input type="hidden" name="f" value="D9_5_1" />
<input type="hidden" name="commend" value="all" />
<input type="hidden" name="user_action" value="initiative" />
<input type="hidden" name="search_type" value="auction" />
 <input  type="checkbox" name="olu" value="yes" />在線
 <input type="hidden" name="search_type" value="auction" />
<input type="submit" value="搜 索" class="search_submit" />
</form>
將這斷代碼鑲入網頁內就有搜索淘寶網的功能了. 實例見淘寶助理.

發表在 信息處理 | 標籤為 | 3 條評論

許昌精選1

繼續閱讀

發表在 人在旅途, 浮光掠影 | 4 條評論

旅途中, 無處不是床.

繼續閱讀

發表在 人在旅途, 浮光掠影 | 留下評論

客家圍樓


新綵樓, 建於萬曆年間.

繼續閱讀

發表在 人在旅途, 浮光掠影 | 留下評論

雜錄

最近的一些照片:


花下

繼續閱讀

發表在 浮光掠影 | 一條評論

風景

發表在 人在旅途, 浮光掠影 | 留下評論

大腦利用率

據說正常人只能利用到2%左右的大腦能力,而世界上大腦利用率最高的是愛因斯坦,達到了10%。

要如何才能提高大腦利用率,是現在很多科學家在研究的問題。我關於這個問題有和學習成績一樣的觀點。

我一直認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所就讀的學校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在XX二中就讀的學生中就沒有人能取得過高分,而在華師附中就讀的學生卻基本上都能考上重點大學。是因為XX二中的每個學生都比華師附中的笨嗎?我不認為是這樣。我覺得造成這種結果的更多的是學校的環境—老師的教學水平,學校的學習氣氛,學校的教學設備。不相信送幾在XX二中的在校學生到華師附中去,送幾個華師附中的學生去二中去,讓他們交換學校環境之後再學習幾年,我想他們的結果成績就能證明我的話。

關於人的大腦利用率也相似。為什麼我們人的大腦利用率才達到2%左右?這是因為我們生存的環境 —— 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造成的。

我們自出生就生活在這樣一群大腦利用率只有2%的人類中間,我們接受的各種各樣的來自他們教導的人類社會中 —— 我們從他們那裡學叫“媽媽”,學走路,學數學,學物理,學經商,學習生兒育女—當我們不知不覺地學習他們含辛茹苦地傳授我們的做人技能時我們終於成了他們 —— 一群大腦利用率只有2%的人類。於是我們開始將我們所接受的傳給下一代。“叫媽媽,叫媽媽。。。”

但人類還是會不甘於2%,於是我們開始開發我們的大腦。於是我們一齊開始運動我們的左手,去開發我們的右腦。不可否認這是人類的一大進步。因為他們在朝4%的大腦利用率前進。用久了左手於是開始想到了右手,但這花費了幾萬年的進化時間。

要改變大腦的利用率,我想我們一定要做的是改變人類的生活。但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如此這深厚的經驗積累!為了開發大腦人類想到的除了右手,想到的也只是左手了嗎?人類能想到的只是手嗎?為什麼不用去開發我們雙腳,耳朵,眼睛甚至是眉毛呢?因為這些想法大離奇了,人們一般不會接受和他們傳續了幾萬年的思想差距太大的觀念。人類將堅守自已覺得安全的習慣。

要使大腦的利率用變高,就要從人類的舊思想中跳離出來。像愛因斯坦一樣 ——- 說時間是可以長可以短的,說物體的質量是隨速度改變的,說空間是彎曲的。。。他和我們的不一樣還不僅限於他的理論讓生活在地球上幾萬年的人類一頭霧水,而且還體現在他的髮型和着裝打扮上:頭髮和鬍子可向四面自然地生長,人可以套在號碼比自己的尺寸大N號的大衣下面,在大街上可以穿着卧室的拖鞋。。。

做為人類來講愛因斯坦是成功的。因為現在大家一般會認同他是一個偉人的觀點。但我知道當時他夾雜在人類之間是多麼的危險。因為如果當時沒有適時的實驗證明他的理論的正確時,他一定將在神經病院中安祥地渡過一生 —— 且沒有人知道這個可憐的病人的存在。因為人類是如此地反感或同情那些和人類意見不一的單體。

如果有人老是說些離奇的話,或做些讓大多數人所不能理解的事 —— 就像有某女士結婚N年後沒得子有人就開始說她有病一樣,我們就會開始說當事者發神經了。許多出了名哲學家和科學家生前的行為都是很古怪的,但我相信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不幸的已經被關在了經神病院!

人類的大腦利用率可以達到10%,但是需要那個人像愛因斯坦那樣“古怪”!但我想人類終也只能到10%,因為愛因斯坦雖然古怪,但也終是一個“人”。

我一直在想人是不是自一生下來就被註定非成為一個人不可?“叫媽媽,叫媽媽。。”!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被人類這樣一步一步教育成為他們的同類?我們有關於利用我們無窮大腦的方法是不是從用這一句“叫媽媽”開始就進入誤區了?

我不知道嬰兒通過和我們本來幾萬年生活方式從根本上不同地養育(如送給火星人,如送到一群大腦利用率平均65.77%的新人類)之後會變成什麼,但我相信當我們的大腦使用率和現在的2%差距很大時我們一定再也不是“人類”。

附:我所估計的當前“人”大腦利用率和所屬種族對照表。
<=1.5%:弱智
1.5%-2.5%:凡人
2.5%-2.9%:瘋子
3.0%-5.0%:偉人
5.0%-10.0%:超級偉人
10.0%-30.0%:術士
30.0%-99.9%:神仙
100.0%:自爆機器

 本文寫於:2004年2月14日

可以轉載, 轉載請用鏈接表明出處。本文鏈接: http://www.cslog.cn/Content/brain-usage

發表在 成敗幾何, 某時雨集 | 7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