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windows

exFat分区很不靠谱,R-Stuido很强大

因为电脑上有Mac OS X系统和Windows系统,所以留了一个共用的硬盘分区。Mac系统使用的是HFS+分区系统,而Windows使用的是NTFS文件系统。这两种系统是不兼容的。Mac OS X可以读NFTS系统上的文件,但是不能移动修改或删除上面的文件;Windows呢则干脆完全不认HFS+分区,当它不存在。那个共用的硬盘分区为了考虑两个系统的兼容问题,我使用了exFat文件系统。

exFat分区是微软搞的。说是为闪盘等定制的。解决了FAT或FAT32系统不支持4G以上单个大文件等问题。关键是Windows 7和Mac OS X都可以原生支持。所以我选用了这样一种分区格式。 分区大小为500G,我在上面存了300多G的文件。

一周后,我打开电脑,想找一个文件,发现好像找不到,再仔细一查,发现存放那个文件的分区不见了!!!就是那个exFat分区。

一身冷汗(虽然上面大多是游戏。。。但进度和截图)。Google,论坛转了一两小时,试了几个国产软件(电脑又被加了几个插件,IE首页估计又要被改了。。。),最终找到了R-Studio! Dos上的FAT,WIndows使用的FAT32、NTFS、exFAT,苹果使用的HFS+, Linux使用的ext3分区,好像都可以数据恢复。马上找了一个大硬盘,将坏分区里的文件慢慢考了出来。之后估计再也不敢使用exFAT文件系统了。 把那个分区老老实实地格成NTFS,然后把备份出来的300多G文件重新考回去。。。丰实的一天又过去了。

发表在 其它 | 标签为 , , , , , , , , , | 留下评论

将Windows 7安装到esata接口的外置硬盘 并从esata接口启动笔记本电脑

原来要实现标题所描述的结果是很难做到的事。 我一直想着esata应该会被当成一个普通的sata接口对待,安装系统和从这个接口启动易如反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我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是联想昭阳K29。我搜索过goolge,看到不少人的ThinkPad T510/T410/T420/T520 好像也实现不了从esata装系统和启动系统。 只听说W520能成功的。

我勉强算是在我的K29上实现了。我是经过了两天的努力。比预算的时间多花了100倍左右。而且也只能算是勉强成功。

首先是在esata外置硬盘盒上安装Windows 7。 Windows 7 竟然不能安装在这个外置硬盘盒。 它好像觉得到了这个外置硬盘盒没有办法引导系统,所以不让安装。不是格式化的问题,也不是GPT分区的问题,也不ACHI的问题。。。(我每个可能花了半小时排除。。。) 这个问题容易解决,还好家里还有台式电脑。 我把硬盘盒的硬盘拆出来,放置到台式电脑里然后在台式电脑上安装好Windows 7再装回了Esata硬盘盒里。 问题解决!

然后是从这个esata硬盘盒上启动Windows 7。 在Bios里,你可以设置从内置硬盘启动、从USB光驱、USB移动U盘启动,甚至从网络启动,就是没有从esata接口启动的选项(那个ATA HDD2,ATA HDD1)都不是。最后找到的方法是从另一个可以启动的媒体启动(如内置硬盘,U盘),然后在这个启动盘里面安装第三方引导程序,如变色灰,如clover(需要主板支持uefi启动,硬盘要分成GPT分区),然后从那里切换到外接的esata硬盘盒启动。

理论上这个方法是保险的。但竟然还有问题:Bios只有在一定的几率能在启动过程中识别出esata硬盘盒(正如有一定的几率会识别不出USB硬盘一样)。大部分次数,我的联想K29的启动过程都没有识别出那个ESATA硬盘盒,所以在变色龙里也没有那个硬盘里面的系统选项。 大概10次重启,会有那么一两次,我能看到安装在esata外置硬盘盒里面的windows 7系统,并有机会从那里启动电脑。 不知道新版本的bios固件会不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发表在 其它 | 标签为 , , , , | 留下评论

苹果,windows, iphone, ipad和android多平台网站密码、浏览器书签、文档文件等同步工具

xmarks是一个多平台的浏览器书签同步工具。我一般在Mac的Safari上浏览网页, 所以Safari上有经常用到的网站书签。使用xmarks,可以将这些书签同步到同个电脑的FireFox或Chrome浏览器上。 之前我使用过xmarks,但后来他们宣布停止开发了也就没再使用。 今天从LifeHacker那里了解到xmarks竟然复活了,而且还多了iphone,android手机等平台。不过现在同步到手机好像是收费功能。 希望早日有人山寨出免费版,或是我写这介绍文章的最主要动机。。。

另一个让我意外的是现在xmarks是和LastPass狼狈为奸的。

LastPass,和1Password类似,是一个浏览器插件, 用它可以记下所以网站的登录用户名和密码, 比如某个论坛的登录密码。 下次打开这个论坛,需要登录时点击一下浏览器工具栏上这个插件按钮,LastPass会自动将你的用户名和密码填写到论坛登录页面上。LastPass不但支持密码记录,同时还支持IE, FireFox, Safari, Chrome等不同浏览器里同步, 还支持Windows,mac, linux, iphone, android, symbian等不同平台。 所以,基本上有了它, 你可以忘记你是谁和那个证明自己是自己的密码了。。。 而且,不同于1Password,它是免费的!

现在xmarks好像是lastpass公司的了。 lastpass公司为这两个软件提供特别功能的收费服务。

文件同步方面,DropBox还在墙外(墙外好多东西啊。。。网站一个接一个被墙,人民情绪一直稳定,ZF在温水煮青蛙啊), 没找到方法使用, DropBox之前被封了,所以我使用SugarSync, 用它可以将电脑上的文档,照片等文件同步到手机上。 下面是我的推荐链接, 点击这个链接注册,你我双方都会增加500M空间:
https://www.sugarsync.com/referral?rf=fepjo0giwdkpm (注册可能需要翻墙,但同步文档时不用)

现在DropBox又可以使用了。但它目前只支持iphone, android和BlackBerry手机。Nokia的symbian系统还不支持。 网上有通过sugarsync曲线在symbian手机上使用dropbox的教程,需要的可以参考一下。

另外Evernote可以在windows, mac, iphone, ipad, android等多平台间同步便签。Evernote的平台应该是在同类软件中最多的。 可惜它在android上的易用性和界面不如Springpad。而Springpad没有mac版本,只是在线网页版, 而像我这种思想比较传统的人,对要打开浏览器才能使用的网页版应该程序总感觉没有桌面版方便。

你一身多机了吗? 有没有更高明的同步技巧?

发表在 信息处理 | 标签为 , , , , , , , , , , , | 6 条评论

致微软关于windows怎样在中国取得更大成功的建议

从一方面来看,windows在中国是成功的,比如它的安装率是最高的--基本上每台家用电脑都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但对于微软,有很大的问题,如很多用的是的盗版windows,无法从中国获得相应的收入。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国内行情,我向微软提出如下的建议:

1.宣布Windows在中国大陆永久免费

2.作出一系列艰难决定:所有windows不兼容QQ,推荐用户使用MSN Messenger;windows不兼容FireFox/Chrome/Safari/360等浏览器,推荐用户使用IE;不兼容google和baidu搜索,推荐用户使用bing。

3.Windows每次启动弹出MSN网首页,显大量风俗图文;IE首页为微软导航网sm123.com,不可修改;MSN Messenger推出黄钻会员服务,收月费;bing搜索前十个位置为广告,按竞价排名;推出Windows桌面墙纸收费功能,每张10微币;系统每半小时弹出一个小广告,带音效。

如微软听从我的建议,从中国电脑基数和中国市场发展速度上看,不出十年,可借中国之力,蝼蚁众小流氓,PK百度,反超google。

发表在 其它,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 | 2 条评论

Windows 软件

 今天继续了解东芝R150笔记本和Windows系统。 对Windows软件有了更多的认识。

 
浏览器的话发现Google Chrome不错。 特别是在加了一个让它默认放大到150%效果的插件之后。 注意,这个插件现在好像只能在Dev版的Chrome上使用。
 
在苹果下使用习惯了鼠标手势软件xGestures,没有比较不习惯。今天找到了个Windows的手势软件:gMote。 其它都好, 就是不能识xGestures一样的左右键连击功能。
 
昨天试了微软的桌面搜索功能, 感觉不太好。 今天又安装上了Google Desktop搜索, 希望用它来替代苹果上的spotlight。 Google Desktop搜索可以添加小工具, 我发现天气玻璃球好用, 可以同时显示好几天的天气。 准不准要观察几天才知道。
 
今天把酷灵输入法删除了。 因为它好像和freemind不兼容。 在苹果下freemind就和中文输入法不兼容, 没想到在windows上又遇到这个问题。 今天换上了QQ五笔输入法。 感觉很好。 可以五笔拼音混打。 有些忘记了怎么书写的字也可以流畅输入了。字体设置成24号之后看着也舒服。 很好。
发表在 信息处理 | 标签为 , | 一条评论